close

  李樺、古元都是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,經受戰爭的磨練,成長為新中國版畫界泰斗的。他們同是廣東人,同樣反對“為藝術而藝術”,堅持藝術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。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,為探索富有民族性和現代性的中國版畫藝術作出了突出的貢獻。
  然而,由於具體生活環境的不同,他們的作品內容和風格也存在顯著的差異。李樺的作品側重揭露黑暗,表現反抗與吶喊;古元的作品重在描述美好、記錄解放區火熱的生活。這種差異的存在,也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痕跡。為了讓李樺、古元這兩個畢生“為大眾而藝術”的藝術家更多地被大眾所認知和瞭解,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、著名美術評論家楊小彥,以及古元和李樺先生共同的學生、著名畫家趙瑞椿。
  ■專家訪談
  談風格
  古元通俗曉暢,李樺立足反抗
  南方日報:古元和李樺都是深受魯迅思想影響的藝術家。在你看來,他們的作品分別具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?
  楊小彥:古元和李樺的木刻同屬於那個年代現代主義藝術領域中的左翼藝術,強調藝術為人生、為社會、為抗爭、為進步,反對“為藝術而藝術”。相較之下,古元的延安木刻作品更偏於政策圖解,有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的深刻影響,採用通俗易懂的大眾風格以及明白曉暢的敘事方式。李樺的藝術則更立足於反抗,主觀性更強,表現主義色彩較為濃厚。當然,這和他們兩人生活在不同地域有密切關係。創作背景不同,創作的方式自然就有區別。
  趙瑞椿:古元生活在延安,所以反映的都是當時火熱的生活,比如老百姓的婚姻自由、民主選舉、大開荒、自力更生豐衣足食……都是這種題材的。李樺在上海領導木刻運動,作品主要揭露的是當時國民黨的腐敗,同時他也以反帝國主義鬥爭作為創作素材。他們創作的不同是因為當時的客觀環境造成的。
  談教育
  生活中既是導師又如慈父
  南方日報:李樺視魯迅先生為精神導師,其作品給人一種比較激進的感覺。不少人認為他的《怒吼吧,中國!》讓人想起魯迅的小說集《吶喊》。您怎麼看?
  楊小彥:當時很多與魯迅聯繫密切的青年都很激進,這應該是一個時代的潮流,不獨李樺如此。李樺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是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結合,造型上的表現性和主題上的象徵性,構成李樺木刻藝術的主要特色。不過,說到李樺和魯迅,文學和繪畫畢竟是不同的兩個藝術門類,各自的表達方式、效果不同,作用自然也不一樣。
  趙瑞椿:李樺搞木刻運動,受到了魯迅先生的直接影響。他在年輕的時候與魯迅先生通過信,請教過魯迅先生。他在創作題材上一直都是表現人民的苦難,表現反帝反封建的主題,反對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蹂躪,反對國民黨的腐敗,這就是他藝術創作的主流。李樺先生是當時“白區”木刻運動的一面旗幟,他在上海積極組織各種藝術活動、著書立說,也經常在報紙上發表作品,很有影響力。李樺對青年木刻運動也非常關心,黃永玉就是在他的提攜下開始版畫創作的。
  南方日報:您怎麼看待李樺先生在美術教育方面的貢獻?
  楊小彥:作為解放後中央美院版畫系的第一位系主任,在教書育人上自然成績蜚然。某種意義上說,解放後所有從中央美院版畫系畢業的學生都受到他的影響,能不影響巨大?
  趙瑞椿:作為版畫大家,李樺是成就卓著的世界級藝術家,在教育方面,他也是非常傑出的藝術教育家。中央美院版畫系是全中國第一個創立的版畫系,教學上沒有參照樣板,李樺很擅長總結教育經驗,親自向學生展示、傳授各種各樣的木刻刀法、技法。版畫系發展到今天,也有50多年了,已經成為中央美院的一個大系。此外,李樺先生既是導師,又像是學生的慈父一般,他的言傳身教,無論是學業上還是生活中,都是我們的表率。所以,我們有些學生就稱他為“老父親”,什麼事都願意請教他,他都能給你回答。這樣的恩師就像我們的“守護神”。
  談價值
  木刻版畫創作思維影響至今
  南方日報:有人說,古元的藝術需要創新,但他本人卻表示,藝術家應該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。您覺得作為古元這樣的大家,應該如何去面對創作中的創新與堅持?
  楊小彥:如果一個藝術家不堅持自己,那他還會是藝術家嗎?藝術家不一定非得要創新,創新也未必就一定是好的。有的藝術家終生反抗,終生顛覆,有的藝術家終生歌頌,終生寫實,至於他們的作品,就讓觀眾自己去選擇好了。
  南方日報:古元、李樺兩人所處的時代,正值中國版畫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,但現在版畫尤其是木刻版畫,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了。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木刻版畫的精神?
  楊小彥:我倒是以為到了今天,我們不應該僅僅盯著版畫這一畫種的具體發展形式,而應該用一種更寬廣的文化視野來考察。其實,古元、李樺那個年代的木刻版畫的創作思維方式,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。
  作品欣賞
  李樺作品欣賞
  點評人:譚權書(中央美術學院教授)
  這幅作品不但在李樺版畫創作中最為宏偉壯觀,也是我國新興版畫史上的鴻著巨構,這是一個極為宏大的場面,更有著排山倒海的氣勢,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勝利凱歌。作品構圖緊密,無論是工人勞動、機械結構、肋木的腳手架等,均刻畫得一絲不苟,合情合理,達到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。木刻技巧駕馭自如,剛健有力的刀法精彩動人,是李樺的優秀代表作。
  點評人:曹文漢(東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,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)
  這是一幅凄涼的圖畫,一個不公平社會的寫照。這幅作品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的一種揭露和控訴。在藝術表現上,人們會為其版畫語言的純熟運用,木刻技藝的精湛而感到由衷的贊嘆。特別是在開幅很小的版面中如此精雕細刻,表現的內容深刻、含蓄,佈局設置極為複雜,黑白層次明快,微妙,刀法運行嫻熟、精確,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,這種高品位、高標準的藝術技巧也是很難達到的。
  古元作品欣賞
  點評人:楊小彥(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、著名美術評論家)
  古元的延安木刻主要是一種政策的圖解,具有清晰易懂的敘事性。這幅作品對當時土地政策的圖解準確易懂,農民要求減租,地主則討價還價,雙方爭論。自然,在畫面中,農民占了上風,主次關係一目瞭然。造型簡潔,刻工大方,恰到好處地表達了畫面的主題,不影響觀眾對主題的解理。
  點評人:譚權書(中央美術學院教授)
  畫面採用了無背景的特寫形式,把描繪的中心集中到祥林嫂獃滯的臉部表情上,並通過刻畫祥林嫂的一雙手,對塑造人物性格起到襯托作用。刀法的表現更是出神入化、大刀闊斧,圓刀的渾厚、果敢運用得十分充分,刻畫之簡練,幾乎到了不可多加一刀、也不可減一刀的高度藝術化的境地。上半部對黑白部分的處理加強了逆光效果的運用,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強烈。
  點評人:譚權書(中央美術學院教授)
  在色彩的處理上,作者充分利用了黑白對比,把橋的優美弧線表現得特別突出。再就是綠色的運用起到了統一畫面的作用,遠近的柳樹和大面積的荷花,疏密相間,形成舒展輕緩的節奏,盛夏的特點就出來了。遠處點景的人在專心垂釣,為作品幽靜、無聲做了鋪墊,橋上有一把小紅傘,與近景的點點紅色的荷花相互呼應,增添了欣賞的雅興。畫中的一切構思顯得透徹周到。
  專題採寫:南方日報記者 陳祥蕉
  實習生 楊燕芳  (原標題:新興木刻運動的兩面旗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l84vlbp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